(两会观察)两会多维度解答文化热题

发布时间:2024-04-28 05:40:44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社 北京3月11日电 题:两会多维度解答文化热题

  作者 张杨彬

  文化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持续走热。如何提升文化遗产保护质量?如何让文化产品更兼具经济效益?如何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如何让更多民众享有优质文化产品?面对文化领域的新形势新问题,代表委员们破题求解,从多维度给出回答。

  答曰“传承”。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有人“传”,更要有人“承”。

  多位来自戏曲行业的代表委员表示,无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年轻面孔越来越多,戏曲正在被更多年轻人接纳和喜爱。代表委员们建议,青年文艺工作者应获更多关心鼓励,可设扶持资金予以补贴。

  数字化技术让文物焕发新生,为文物的永续利用增添新思路。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建议加强文物数字化标准建设及文物数字资源共享,破除“数据孤岛”,实现文物可公开数据的资源共享。

  答曰“国潮”。

  “曹县马面裙卖了三亿元”“浙江涌泉‘旗袍小镇’订单火爆”......“国潮”消费崛起的背后,是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优秀传统文化也有生产力的属性。文化正以全新的方式融入生活、汲古润今。当博物馆中、百子柜旁有了更多年轻人,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新产业、新消费带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不断创新思路,开发审美与实用兼具的产品,才能在“国潮”里弄潮。

2023年8月5日,福建厦门,泉州传统花灯文创作品吸引参观者。 中新社 记者 吕明 摄

  答曰“出海”。

  从《狂飙》全球“狂飙”,到《热辣滚烫》“热”遍全球,中国影视“出海”步履不停。多位影视行业代表委员说,“出海”靠的是向外追求引起全球共鸣的“最大公约数”,向内保有中国特色的故事内核。

  影视只是文化“走出去”的一个缩影,还有一大批音乐、话剧、雕塑、绘画等文艺精品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建议,要注重分析文艺作品“出海”后的落地效果,让中国文艺作品从“走出去”到“留下来”。

2023年3月30日,“工笔与写意”中国画画展在莫斯科达尔文博物馆开幕。 中新社 记者 田冰 摄

  答曰“惠民”。

  有代表委员发现,一些地方的文化活动场所“建得好”,但“用得少”,民众参与度和满意度不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建议,将学校高品质公共空间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释放艺术高校文化生产力。

  让更多人爱上一座城,文旅话题是两会热点。“流量”变“留量”,“网红”变“长红”,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是关键。近日,“春日经济”迎来消费高峰,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所言,文旅市场的繁荣才刚开始。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人们期待,全国两会围绕文化话题讨论产生的真知灼见,转化为推动文化繁荣的务实举措,让千年文脉薪火相传,让更多文化资源滋养和充盈当下的生活。(完)

【编辑:张子怡】